產業(yè)無核、用戶接受度不高,使得數控卷板機智能化之路進展緩慢。
這邊廂是人頭攢動,那邊廂在一位工人的熟練操作下,一臺鏜床的智能和高效被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位工人正在用一臺嶄新的鏜床對一個圓形軸承進行鉆孔,工人在操作面板上輸入了要鉆孔的數量、角度等加工參數后,鏜床自動開始運轉,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里,硬度接近鋼鐵、長度近1米的待加工部件的一端出現了規(guī)則的圓孔,鉆孔四周圓滑、干凈。
這是在2010年4月第六屆中國數控機床展覽會上,由沈陽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展出的型號為AH110的自動化銑鏜床給參展商們展示的一幕。
產品研發(fā)主體單位沈陽機床股份有限公司中捷鉆鏜床廠的總經理助理劉永吉表示,此前的普通鏜床并不“智能”,需要人工設計程序等,而AH110只要輸入所要加工產品的加工參數,工人已可以從機械手柄上解放出來。
據了解,目前在智能化方面進行了改進的自動銑鏜床在國內非常暢銷,但北京機床研究所副總工程師盛伯浩在接受《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采訪時稱,從市場角度來說,智能數控機床是抓住了用戶需求,而且在自動數控方面較傳統(tǒng)機床有了一定進步,但從產業(yè)發(fā)展角度來說,這些產品本身還未達到高檔機床的要求,這也是我國機床行業(yè)數字化應用普遍存在的問題。
暢銷背后
正如劉永吉所提到的,AH110是世界首款實現了事先輸入相關數據即可大批量加工零部件的鏜床。這款鏜床不僅在國內銷售,還遠銷到了國外。
本刊記者2月24日在沈陽機床中捷鉆鏜床廠采訪時,車間正好就有一臺按照巴西客戶要求涂成粉紅色的AH110在裝配——等客戶驗完貨就可以發(fā)貨。
這款由沈陽機床自主研發(fā)升級的新鏜床,在2010年已經售出了100臺左右。中捷鉆鏜床廠自動鏜床總裝車間副主任蔣君平告訴《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AH110在2010年大概是賣出了七八十臺,AH130則因為是后來升級的產品,賣出得少點,兩個產品累加起來有100臺左右。”
在沈陽機床的人看來,AH系列鏜床熱賣源自于本身的技術優(yōu)勢。“跟普通鏜床相比,這款被稱為世界"第一"的AH系列鏜床的最大區(qū)別,就是能夠實現點位控制功能,通過鏜床的內置固有程序完成自動鉆孔等工作。比如,現在整列分布的一些孔,我只需要在程序里輸入數據,比如生產某類圓周型零部件,只需要輸入圓周直徑、孔數和孔深,然后,它就可以自動完成所有的鏜孔工作。”蔣君平說。
不過在用戶看來,沈陽機床的AH系列鏜床之所以賣得好主要在于它大大提升了設備的加工能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用戶給出這樣的答案:“AH系列鏜床可以加工一些大批量產品,比如拖拉機、玩具和普通管道之類精度要求不高的零件,這是其賣得好的最重要因素。用這款鏜床一次可以加工工件幾百件,而普通鏜床才十幾件,老板肯定愿意用這樣的鏜床了。”
這款產品備受市場青睞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價格低廉,AH系列鏜床每臺售價大概在40萬元左右,僅僅比普通機床貴了10萬元。
正是因為有了良好的市場優(yōu)勢,這款產品的價格才能隨行就市,“見好就漲”是寧夏西北駿馬電機制造有限公司設備部原部長(現總經理顧問)史先生給的另一個評價。他告訴《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有同行的熟人告訴他:最近買的AH110已經漲到60萬元/每臺,這比他們當初在南京展上買時的48萬元/每臺貴了10多萬元。
無“腦”難題
智能數控機床在市場上廣受歡迎,但是在核心技術上還沒有完全實現自主知識產權。以沈陽機床的AH系列鏜床為例,據記者了解,該款產品實現其簡易數控的關鍵部件PLC(數字運算操作電子系統(tǒng)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是由研發(fā)數字部分的合作伙伴德國西門子公司完成的,該款機床的PLC部件維護目前由西門子方面協(xié)助實施。
據相關專家介紹,目前市面上的數控機床就是通過PLC提供的指令實現了各種機械的自我轉動,像電腦CPU一樣的控制方式,就是說給傳統(tǒng)鏜床安了一個“大腦”一樣的工具。
在機床產業(yè)推進兩化融合的過程中,國內企業(yè)采用與外資進行技術合作的方式提高機床產品的技術含量的做法比較普遍。但是,這種合作方式有利有弊,好的方面顯而易見,但硬幣的另一面是,我們整個產品仍然缺乏“中國芯”,整個產業(yè)仍然無核。
技術合作方式的穩(wěn)定性存疑,影響著用戶對售后服務的信心,“數控的核心技術在別人手上,這讓我們面臨很大的售后服務風險。在雙方合作關系關系尚好的時候,產品售后服務還會有保障,但一旦他們關系出現裂痕,如果我們購買的產品數控部分出現了問題,就會面臨無法維修的巨大風險,對于我們而言,機床停工一天,損失是巨大的。”史先生對記者說。
核心技術依賴國外,不僅僅導致數控產品失去了核心競爭力以及給用戶造成了售后保障風險,更導致了產品始終落后于國外,始終無法進入高端產品陣地,畢竟國外技術企業(yè)不可能把最先進的技術移植到國內企業(yè)生產的產品中。
其實,沈陽機床面臨的問題并非孤本——這也正是國內機床企業(yè)共同面臨的尷尬境地,盛伯浩說:“我們國家也有出口國外的機床,但還都是中低檔機床,高檔機床還不能實現出口。”
有分析人士指出,“進口一邊倒”已成為中國機床產品對外貿易的常態(tài),特別是一些高端機床產品,大量依賴國外進口。對此,國際模具及五金塑膠產業(yè)供應商協(xié)會常務秘書長羅百輝表示,日本、德國等對高端機床是限制出口的,“比如,德馬吉的高端五軸聯動機床就限制出口到中國,甚至連高端技術人員到外地就業(yè)也是有所限制的,他們擔心人員的流失會帶來技術的外流。”
智能化無期
因為一直處在中低端的困境中,所以機床行業(yè)數字化進程緩慢,更別說相對數字化更高級的,具有遠程監(jiān)控功能的智能化了。
本刊記者問及是否考慮實現AH系列鏜床的遠程監(jiān)控功能時,中捷鉆鏜床廠負責人表示:“目前所有的機床都實現不了,可能只局限于實驗室,還沒有到應用的程度。”而到什么時候能實現,他表示,“我們暫時無法解答這個問題。”
這個觀點也得到了沈機集團宣傳部副部長楊新偉的認同,他向《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表示,現在他們所做的信息化工作還主要體現在產品信息化和企業(yè)管理信息化兩個方面,與供應商和用戶之間的信息化工作還很難開展下去。要實現某個產品的遠程監(jiān)控更是件艱難的事情。他對“技術冒進”持保守的看法:“假如我們生產了一臺能夠實現遠程監(jiān)控的機床,結果卻賣不出去怎么辦?因此,他們只能按照用戶的需求來生產某類型的產品。”
其實,來自史先生的信息反饋或許能夠更好地解釋,即便遠程監(jiān)控實現了也無法讓其功能發(fā)揮出來。他說:“你說裝配我們自己搞一搞、裝一裝,沒什么問題,但零配件一般都要換,實現遠程監(jiān)控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而實現遠程監(jiān)控,在沈機集團信息化顧問牛孟漁看來,這卻是機床行業(yè)的一個重要發(fā)展趨勢。在他參與制定的沈陽機床信息化總體框架中,產品的智能化方向就包括遠程監(jiān)控、智能切削、自動編程等。
但是,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物資采購部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他們對于沈陽機床生產的機床實現遠程監(jiān)控功能表示擔憂,因為在當下行業(yè)競爭激烈的現實情況之下,他們是不會接受機床的遠程監(jiān)控的,因為他們害怕不當的遠程監(jiān)控會泄露他們的商業(yè)機密。
如此看來,機床要實現遠程監(jiān)控是遙遙無期了。因為一方面是機床企業(yè)自身在產品智能化方面還有很多技術上的瓶頸需要突破。對此,中國機床工具工業(yè)協(xié)會行業(yè)發(fā)展部副主任邵欽指出,中國高端機床瓶頸難有突破跟國內研發(fā)人才的斷層有很大關系。
在這一點上,盛伯浩指出,國內機床企業(yè)要善于利用信息技術、學習國外機床企業(yè)的先進經驗,避免走彎路,學會創(chuàng)新。
同時,機床企業(yè)和相關政府部門也需要改變對自主研發(fā)機床的認識,邵欽表示,高檔機床主要依賴進口跟國家鼓勵引進先進技術和進口高檔機床的政策也是分不開的。
而另一方面,機床用戶對于國內機床產品存在過分的憂慮,其實,徐工集團前述負責人也表示,如果是國外的機床有遠程監(jiān)控功能,他們只能被迫接受。 |